纳西刺绣3199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纳西族的先民牦牛羌因“畏强秦”而赶着牛羊从淮湟上游往中国的西南边陲慢慢迁徙,历经千难万阻最后来到了金沙江转弯之处,玉龙、哈巴雪山守护的圣洁之地,即今天的丽江。这里金生丽水、空碧云白、天高地厚、花木繁茂、气候宜人。在这里牧人艳遇了农耕,邂逅了手工业、商业,牦牛羌被这里深深吸引,再不想继续游牧,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后来,居住在玉龙雪山脚下白沙一带的牦牛羌后裔渐渐强大并最终建立了强大的纳西王国,白沙也变成了纳西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明朝丽江木氏土司才将统治府迁至今丽江古城)和西南商贸的必经重镇。 丽江自古至今都是西南商贸重镇,各种发达文化在此交织融合。兼容并蓄的纳西人习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纺织、刺绣、打铜、木雕、皮革制造等手工艺在这片与世无争的土地上得以传承、发展、兴盛数世纪。尤其是在明朝,三十万大军屯兵丽江,促进了汉文化和丽江本土文化的大融合,纳西刺绣文化在此期间也吸收了南方苏绣的细腻风格和很多其他绣派的精华。 丝绸因其柔软光鲜,保暖吸湿、舒适经久等特点一直备受人们尤其是达官贵族的青睐和推崇,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自然环境造就了丽江成为中国西南区域最后一片可以种桑制丝的宝地(再往北便是雪域高原,桑蚕无法生存),故桑植及绞丝技术在丽江极负盛名。历史上丽江的丝织品主要供给周边的土司酋长,地主财主,及随马帮运往藏区特供高僧大德,酋长贵族,甚至到了印度、尼泊尔一带。 刺绣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对生活的诠释、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表达。纳西妇女勤劳勇敢,心灵手巧,在外可以下田犁地,杀猪卖肉;在家勤劳贤惠,相夫教子,织衣刺绣......解放前纳西族手工刺绣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自用型刺绣,以手工披星戴月、挑花腰带、刺绣百褶围裙、帽子、香包、定情鞋垫、鞋子、枕套、被套、床帏等为主,此类作品几乎所有的妇女都会。纳西民间刺绣技艺精湛者不用画样,直接在布面上就能够绘制出精美的刺绣图案。 原材料以手工纺织的纯棉、麻布为主,丝绸相对比较奢侈,民间很少用到。手工刺绣技艺是每个纳西女孩婚前的必修课程,世代传承直到解放后。另一种是高级他用或商用刺绣,以达官贵人的服饰、东巴服饰、唐卡及画作等为主要题材,此类刺绣作品画绣结合,艺术性极强,材料主要是丝绸及桑蚕丝丝线,在解放后由于特殊历史及市场原因导致此类刺绣已经面临失传。 解放后纳西妇女和全国妇女一样被新政策从家庭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参加到广大的社会生产中来。女人和男人一道上学、到工厂上班,加之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手工艺不被重视,故手工刺绣除了纳西妇女披星戴月、腰带等生活必需品的刺绣技法还广泛流传下来之外,很多高级刺绣技艺已经被淡忘在历史的车轮之下,甚至很多纳西族人们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一辈曾经有过高深的刺绣技艺(在藏区部分寺庙保存下来的刺绣唐卡、早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及美国植物学家洛克的部分老照片中可以考究出来)。所幸,民间高级刺绣技艺并未完全失传,尤其是随着丽江旅游文化发展,传统文化被高度重视,经历了粗放的机械产品后时代后,传统手工刺绣再次成为人民生活的奢侈品。纳西及周边的少数民族手工刺绣被当地的有志之士和相关部门再次重视。纳西手工刺绣的挖掘、保护、传承和推广工作已经被广泛开展。 纳西族刺绣被称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民间民俗性刺绣实用功能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纳西族刺绣历史悠久,底蕴厚重, 色彩应用十分讲究。民间民俗类实用型刺绣白色、黑色、绿色等都较为常见,而高级艺术类手工刺绣色彩自然饱满,色调丰富典雅,搭配很具艺术性。 纳西手工刺绣的特点: 1.色彩浓重而不失优雅,简洁大方; 2.粗中带细,背景粗犷,主题细腻; 3.立体感强。因历史上刺绣唐卡,东巴画等神像主题作品,渐渐形成主题细腻突出,背景风格粗犷,立体感极强的风格; 4.针法多样。平针为主,乱针、打籽、挑针、盘线等多种针法为辅; 5.作品题材广泛。传统题材以唐卡、蝙蝠(福)、蝴蝶(福)、如意花(莲花、菊花)、寿、鹿、锦鸡、鸳鸯、龙凤、白鹤、梅兰竹菊、东巴画作等为主,现代作品题材广泛。
|